学院新闻
以美育人守初心 弦歌不辍谱华章 ——艺术学院优秀青年教师事迹 艺术学院副院长、副研究员 孔 南
2025年07月07日 点击:[]
孔南:1983年4月生,中共党员,指挥博士,现任山东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副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山东大学交响乐团、合唱团常任指挥,兼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美育专业委员会理事、山东省音乐家协会理事、济南市音乐家协会主席团委员、合唱联盟副主席。本科、研究生、博士分别就读于山东大学艺术学院、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艺术学院音乐教育学院、俄罗斯国立格林卡音乐学院,俄罗斯国立柴科夫斯基音乐学院访问学者,先后师从指挥家李强教授学习合唱指挥、俄罗斯联邦人民艺术家、著名指挥家维克多·阿列科塞维奇教授学习交响乐指挥、歌剧指挥和合唱指挥。主要研究方向为美育、交响乐指挥、合唱指挥。艺术实践成果突出,分别荣获山东省第五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优秀指导教师奖和山东省第六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优秀教学实践成果奖等,指导交响乐团获山东省第六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一等奖、全国第六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二等奖等。
领衔重大使命:奏响“为国育贤”的育人华章
作为学校艺术教育的骨干力量,孔南全程参与庆祝山东大学建校120周年音乐舞蹈晚会《为国育贤》的筹备、创作及排练演出过程,并担任音乐会指挥及总统筹。他深刻理解这场盛典承载的历史厚重与情感寄托,与创作团队和数百名师生共同谱写了这场跨越百年的艺术华章。
从项目启动之初,孔南便深度介入创作构思,与编导团队反复研讨,精准把握艺术风格,力求艺术呈现与校史精神的完美融合。历时数月的筹备与排练,他统筹协调音乐创作、舞蹈编排、舞美设计、灯光音响、演员调度等十余个工作组,确保整体进程高效有序。同时,作为音乐会指挥,孔南倾注全力于音乐部分的艺术质量。面对融合了交响乐、合唱、舞蹈、朗诵的庞大作品,孔南带领学生交响乐团与合唱团,逐乐章攻克技术难点。常常为了一段几十秒的声画同步,反复排练至深夜,被师生们亲切而敬重地称为“孔指”。交响乐团的同学曾说:“孔指总能用最精准的手势点燃我们的演奏激情,哪怕深夜排练也从不缺席。”
演出前夕高强度的7天体育馆联排进入白热化阶段,孔南身兼总统筹与指挥双重重任,不仅宏观掌控艺术效果,更细致关怀每一位参与者状态。其高度的责任感和忘我的投入令人动容,在正式演出当晚,他克服持续高烧,依靠退烧药站上指挥台。师生们回忆:“孔指用他的行动为我们上了最生动的一课,什么是奉献,什么是责任担当。看着他在台上全情投入的背影,我们就知道绝不能有丝毫松懈。”
孔南认为《为国育贤》的创作与演出不仅是一次高规格的艺术实践,更是一堂面向全校师生乃至全社会的沉浸式思政大课和文化盛宴。他曾说:“艺术是思想最生动的载体。”演出结束后,他在空荡的体育馆流连至大屏熄灭,内心的不舍源于对这部作品承载育人价值的深情。一位资深教授评价道:“孔南带领团队所做的,是将宏大的教育理想凝练为震撼心灵的艺术符号,让‘为国育贤’不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看得见、听得到、激荡人心的情感力量和精神共鸣。这是真正的‘以文化人,以美育人’的生动实践。”
孔南深谙艺术精品的育人价值应跨越单次演出,在学校及学院的大力支持和他的积极主导下,《为国育贤》开启了持续的育人新篇章。将原版九首作品进行重新编配,推出交响合唱版《为国育贤》,在教师节、毕业典礼等重大场合及校内多次巡演,观众累计过万,使爱国荣校精神在艺术传承中不断滋养师生心灵。
精选部分曲目缩混改编,固定为山东大学各类典礼背景音乐,极大丰富了具有山大特色的典礼文化内涵,使之成为山大极具辨识度的文化艺术标志。以《为国育贤》的成功实践为基础衍生的“以文培元 以美育人 山东大学‘艺术+’思政教育模式的创新与实践”项目,获评“高校宣传工作创新案例推广案例”;交响合唱《为国育贤》更获评国家艺术基金小型剧(节)目作品创作资助项目,标志着其艺术价值与教育创新性获得国家级认可。
《为国育贤》的系列成果印证了孔南的理想:“艺术的力量在于连接过去与未来,点燃心灵,在美的震撼中让集体记忆与核心价值恒久流传。” 当非专业师生为参与其中而自豪,当观众感叹“这不仅是一场演出,更是一堂震撼心灵的校史课、一堂生动的思政课”时,孔南用艺术实践谱写的“为国育贤”华章,已然成为山大文化精神谱系中熠熠生辉的一页。
构筑育人高地:打造辐射全校的美育品牌
作为一名高校艺术教育工作者,孔南积极打造艺术学院交响乐团、合唱团,创办“山东大学艺术节”“带你进剧场”等美育品牌。他始终坚信音乐不仅是技艺的传承,更是心灵的对话。自担任学校交响乐团常任指挥以来,孔南与这群怀揣音乐梦想的年轻人共同走过了风雨兼程的旅程。近年来,孔南指导交响乐团、合唱团合唱团获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山东省艺术展演一等奖11项。从最初声部配合生涩的校园乐团,到如今站上国家级、省级比赛舞台并屡获佳绩,每一份荣誉背后都是孔南带领团队用汗水与热爱写下的故事。
交响乐排练是一场“慢艺术”的修行。面对学生乐团,孔南坚持“高标准、个性化”的培养理念。每周三次的常规排练中,他带领团员从最基础的音准、节奏打磨起,逐个声部示范演奏技巧。每一次备战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时,为攻克一部技术难度极高的交响作品,他连续两个月每天加班到深夜,将总谱拆解成数十个分声部练习模块,为每位团员量身定制训练计划。当学生们最终在舞台上奏出震撼人心的旋律时,评委感慨道:“这支乐团的演奏不仅有技巧,更有灵魂。”
在新时代美育工作中,孔南始终探索如何让高雅艺术真正走进当代大学生的精神世界。交响乐与合唱作为综合艺术形式,成为他开展美育实践的重要载体。为打破“高雅艺术门槛高”的固有认知,孔南创新设计了“开放式排练”模式,定期举办公开排练课,欢迎全校师生旁听。他会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析乐曲结构,示范指挥手势的含义。一位旁听者反馈道:“原来交响乐离我们这么近,那些旋律突然就有了温度。”
这些创新实践让交响乐团不仅是一个表演团体,更成为校园美育的活态课堂。当看到越来越多的非艺术专业学生开始关注古典音乐,当收到各院系合作美育活动的邀请,孔南深切感受到:音乐教育的真谛,在于唤醒每个人心中对美的感知力。
孔南负责实施的“山东大学艺术节”已经连续举办7届,每年10月-11月份在一校三地举办美育活动80余场,以营造校园美育氛围为切入点,创新美育实践形式,着力打造沉浸式、体验性美育教学和实践活动。同时,孔南积极推动与山东省博物馆、山东省文化馆、山东省美术馆、保利山东省会大剧院、山东歌舞剧院、济南市京剧院、三孔文化遗址等10余家单位共建美育基地,创办“带你进剧场”系列活动,定期为在校非艺术专业学生提供一定数量的优质演出观摩票,让学生亲身感受专业剧场的艺术魅力,引领学生树立正确审美观念、提升高雅艺术品味。
引领跨界融合:点亮“白衣天使”的艺术之光
作为一名致力于普及校园艺术教育的实践者,孔南始终相信音乐的力量能够跨越专业的藩篱。在指导医学院Dr. Cats合唱团最终荣获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二等奖的历程中,他与这群怀抱音乐热情的医学生共同经历了一场充满挑战的艺术攀登。
医学院学生课业繁重,音乐基础普遍薄弱,这决定了Dr. Cats合唱团的成长必然是一场“从零开始”的马拉松。排练初期,首要任务是弥补音乐素养的缺失。孔南系统性地引入基础乐理课程,利用碎片化时间讲解音阶、节奏、和声知识,更投入大量精力进行科学发声训练,从呼吸控制、共鸣腔运用到咬字吐字,进行细致入微的雕琢。
赛前冲刺阶段,高强度的训练与繁重的医学学业形成巨大压力,部分团员出现疲惫和信心动摇。作为指挥和指导老师,孔南不仅要精雕细琢艺术细节,更要成为团队的精神支柱。他深入学生中间,了解每个人的困难,调整训练强度,分享医学伟人热爱艺术的故事,用音乐本身蕴含的生命力去鼓舞他们。当决赛舞台上这群未来的“白衣天使”们克服了最初的青涩与紧张,以清晰精准的声线、和谐交融的和声、真挚饱满的情感,完美演绎了作品时,评委们给予了高度评价:“Dr. Cats的歌声里,不仅有技术上的显著进步,更透露出医学生特有的专注、坚韧与人文关怀,这是非常难得的音乐品质!”
Dr. Cats合唱团获奖的意义远不止于一座奖杯。它证明了科学严谨的训练方法能够有效弥补基础不足,更印证了艺术教育在非艺术专业学生中的巨大潜能。正如孔南所说“医学拯救生命的实体,艺术滋养生命的灵魂,二者共同指向对生命价值的终极关怀。” 这种跨界融合的教育理念,为新医科、新文科建设提供了美育创新样本,彰显了新时代教育工作者 “美美与共” 的文化担当。
文:黎 婷 艺 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