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中国音乐家协会·西方音乐学会·2025年第五届青年学者研讨会会议综述(一)
2025年10月10日 点击:[]
10月10日,“2025·济南·西方音乐学会第五届青年学者研讨会”在山东大学艺术学院召开。此次会议由中国音乐家协会西方音乐学会与山东大学艺术学院共同主办,山东大学艺术学院承办。本次研讨会秉持推动我国西方音乐学科前沿建设、培育与展示学科后备力量的宗旨,采用青年学者宣讲与专家评议相结合的形式,旨在系统呈现近年来我国西方音乐研究领域的新趋势、新动向与新方法。研讨会邀请了14位青年学者进行论文宣讲,16位专家参与评议讨论,现场还有150多位来自全国各地的听会代表。
上午第一场发言由中国音乐学院李秀军教授主持,武汉音乐学院青年教师盛汉、马来亚大学邓书夏博士、武汉音乐学院青年教师汪雨腾、北京大学张亚欧博士依次进行发言。
主持人:李秀军教授
武汉音乐学院青年教师盛汉的发言题目为《分析与阐释的诗学逻辑——音乐母题句法的启示》。他的发言主要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指出了音乐母题句法的技术特征是指涉意涵卷入技术运作,并提出可以借助语言学的理论话语加以解释。第二部分介绍了音乐母题句法的技术原理,即语言学思维。他不仅说明了音乐母题句法与语言句法的相似性,还认为二者在研究方法上也密切相关。第三部分具体阐释了音乐母题句法的诗学逻辑,即意涵表达反作用于形式建构。第四部分分析了音乐母题句法的两种诗学形式:“音义转换”和“音义对位”。文章最后指出音乐母题句法研究的最终学理目标在于使音高组织分析与意涵阐释之间实现辩证统合。评议人叶松荣教授指出文章对跨学课研究带来了具有启发意义的实践探索,音乐学与诗学的学科对话具有建设性,论文逻辑链条完整,学术表达符合规范,具有学术深度。文章的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层次间递进关系不够清晰,难以把握从技术分析到诗学阐释的路径。评议人王丹丹教授指出论文的创新点在于,跨学科的研究方法挖掘了音乐母题句法的诗学本质,并指出了18世纪器乐音乐研究的局限性。需要探讨的问题包括个案的代表性与普适性问题、历史语境还原程度问题,此外,对诗学逻辑与音乐逻辑的连接、句法“音素”的探讨仍值得继续深入。
发言人:盛汉博士
评议人:叶松荣教授
评议人:王丹丹教授
邓书夏博士的发言题目为《性别“框架”内外的支撑与互动——苏珊·麦克拉蕊学术范式的启示》。她以“性别‘框架’内外的支撑与互动”为核心线索,系统梳理了麦克拉蕊自1970年代至近年的主要学术贡献与方法论转向。其发言主要分为四个方面:第一,探讨麦克拉蕊如何在音乐本体中揭示性别化逻辑,实现音乐本体中的“性别化祛魅”;第二,分析麦克拉蕊如何在研究中引入种族维度,使性别研究获得跨文化与交叉性的支撑;第三,谈论麦克拉蕊对流行文化的研究如何反哺并对照古典音乐的性别分析;第四,指出麦克拉蕊的女性主义音乐学不仅推动了西方音乐学的范式转变,也为非西方语境中的女性主义音乐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参照。不仅为中国学者提供了一个跨学科的研究路径。并且对中国学界产生了双重意义。最后,文章指出对麦克拉蕊学术贡献的探讨,不仅是对西方音乐学历史的一次回顾,也是对中国音乐学发展可能性的回应。评议人孙国忠教授认为该论文重点突出、逻辑清晰,体现了独特的解读和思考,值得肯定。遗憾的是,文章缺少大陆学者对麦克拉蕊的接受现状。此外,在引荐西方理论的同时,需要思考如何结合具体的案例进行研究。评议人潘澜教授指出论文在注重理论的同时,要谨防“去音乐化”的趋向,还应继续深入探讨麦克拉蕊的学术之路对中国的启示,并且应该关注到麦克拉蕊“女性主义”理论的历史语境。
发言人:邓书夏博士
评议人:孙国忠教授
评议人:潘澜教授
武汉音乐学院青年教师汪雨腾的发言题目为《“文学歌剧”(Literaturoper):历史语境·戏剧构作·学术范畴》。他通过梳理学界关于“文学歌剧”的历史研究脉络,从该术语的历史语境维度审视其本质意涵,同时结合戏剧学理论对此概念的属性与功能进行剖析,研究该术语在中文语境的学术范畴与意义。文章第一部分介绍了“文学歌剧”这一术语的定义与边界,指出在这一术语首次提出的百年时间内,研究的热潮主要集中在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初。第二部分分析了“文学歌剧”的属性与功能,指出其戏剧构作的三个基本特征。第三部分探讨了当代中文语境中“文学歌剧”的学术范畴,以及其所具有的三重性意涵。最后文章指出,关于“文学歌剧”概念的研究,不应仅局限于其定义本身,而应深入洞察其为研究者提供的歌剧美学、戏剧学、导演学、文学等跨学科视角,从而形成更加宏观、全面的当代歌剧研究路径。评议人杨九华教授认为这篇论文在历史维度、戏剧维度和学理维度上具有诸多可圈可点之处。文章提出三重性意涵与六大命题,亮点突出,并且具有鲜明的问题意识。文章的不足在于对相邻概念辨析度不够精确、微观案例的分析欠缺深度、对中文语境中本土歌剧的探讨不够深入。评议人董蓉教授认为该文的价值在于打破了音乐学歌剧研究的单一的视角,引入了研究视角的跨学科融合。文章写作逻辑清晰、框架具有递进性。不足之处在于缺乏20世纪现代歌剧流派与文学歌剧的联系、缺乏与中国歌剧实践的落地关系。
发言人:汪雨腾博士
评议人:杨九华教授
评议人:董蓉教授
亚欧博士的发言题目为《导演剧场:现代歌剧制作中的作品新阐释与再创造》。这篇发言以“导演剧场”为理论框架,考察了现代歌剧制作如何通过文本再阐释、舞台美学革新、生产机制重塑及观众接受转向,实现对经典作品的当代意义再生产。第一部分介绍、梳理了导演剧场的历史源流与观念转型,指出当前学界倾向于超越传统的二元对立,在“忠实—阐释”的连续谱上理解文本与表演的关系,并说明了导演剧场的价值内核在于再阐释和社会意义的生成。第二部分主要分析了现代歌剧制作在文本阐释、舞台美学、创排方式、观众参与和技术应用五个维度形成了有机的整体转型。第三部分通过分析歌剧《螺丝在拧紧》四个英国制作中的阶级与权威嬗变,揭示了舞台上的权力叙事。她指出该个案表明导演的舞台实践绝非对原著的背离,而是歌剧艺术在当代保持生命力的必要方式。评议人杨燕迪教授指出文章具有前沿性、新角度,不仅交代了历史叙述,而且具有理论思考。主要不足在于缺少对戏剧本身表达内容的探讨,同时需要更加明确导演的中心观念。评议人杨晓琴教授也肯定了文章对新视角的引入,文章中的理论较为成熟。不足之处在于文章理论与具体作品阐释之间缺少深入融合,文章整体显得头重脚轻。此外,文章也缺少对音乐本体的探讨。
发言人:张亚欧博士
评议人:杨燕迪教授
评议人:杨晓琴教授
文稿:陈歌
摄影:徐振宇
编辑:范熠文
责任编辑:孙艺菲
审核:李勇 孙雅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