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返回>>

中国音乐家协会·西方音乐学会·2025年第五届青年学者研讨会会议综述(二)

本次研讨会的第二场发言在10日下午举行,由浙江音乐学院杨九华教授主持,上海音乐学院青年教师杨怡文、四川音乐学院青年教师李格格、中央音乐学院青年教师邹迪、浙江音乐学院青年教师田淑颖依次发言。

主持人:杨九华教授

上海音乐学院青年教师杨怡文的发言题目为《20 世纪苏俄协奏曲中的“异化”悲剧观及其体裁特性研究》。文章聚焦于20世纪苏俄协奏曲中的“异化”现象,通过分析节拍、节奏、重音、体裁等多方面的“异化”特征,探讨这一现象背后的文化与历史根源。其发言主要分为五个方面:第一,介绍“异化”概念的历史溯源,展现了其在哲学领域的发展与丰富;第二,阐释“异化”概念在词典中的多重释义,揭示了“异化”一词复杂多变的内涵;第三,阐释1920世纪“异化”观念的多领域体现;第四,围绕20世纪苏俄协奏曲的“异化”悲剧观,阐释“异化”作为一个多维的概念在音乐领域产生深刻影响。第五,基于“异化”观念映射出20世纪协奏曲体裁的反思,特别是从“二元性”到“弥散性”的转变。最后,文章揭示“异化”不仅是音乐风格的演进,更是作曲家在特定历史时期对社会现实与个人命运的深刻反思,同时,“异化”悲剧观这一概念的提出,为理解20世纪音乐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评议人李秀军教授认为该论文结构完整,内容清晰,以“异化”为核心概念寻求新的研究路径值得肯定,同时建议作者进一步思考如何将“异化”理论更好地应用于后续研究,并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顺畅衔接。评议人安宁教授指出,该论文需明确界定“异化”的具体内涵,清晰梳理协奏曲进入20世纪后的发展特征以及与传统协奏曲的关联性,明确是否形成对立性发展,同时应加强对“异化”悲剧观作为核心研究概念的整合性阐述。

undefined

发言人:杨怡文博士

评议人:李秀军教授

评议人:安宁教授

四川音乐学院青年教师李格格的发言题目为《夜乐与鸟鸣:巴托克音乐中的自然书写》。文章探讨巴托克如何通过“夜乐”与“鸟鸣”展现其独特的自然观念,并揭示自然声景转化为音乐文本的过程。文章第一部分从自然观念的双重含义出发,列举巴托克多部自然主题作品,分析了巴托克如何将民间音乐与自然元素融入创作,构建出丰富多彩的自然图景。第二部分介绍了自然中的声音景观,对“夜乐”世界进行了微观雕刻,涵盖了“夜乐”初印象、“夜乐”音响的微观重塑。第三部分研究了自然符号的文本转化,解析了“鸟鸣”的符号性与象征意义,揭示了巴托克如何将自然声景转化为富有表现力的音乐文本。最后,文章指出巴托克对自然的理解和诠释展示了他深刻的洞察力,也反映出他在现代音乐中探索新路径的能力,其“自然书写”推动了现代音乐语言和表现形式的发展。评议人余志刚教授针对文章提出了细致的修改意见,指出文中存在多处专业术语使用不够精准的问题,特别提到关于“巴托克音乐应被视为自然现象”这一观点与具体作品缺乏明确关联,并建议补充对当前研究现状的总体性评价,以凸显自身研究的独特贡献。评议人孙红杰教授认为文章视角具有前沿性,不仅关注到社会文化环境问题,还积极响应国际学术研究趋势,如声音研究与生态音乐研究;文章通过文本细读的方式,深入分析了“鸟鸣”种类及“夜乐”的本体特征,并在此基础上融入了文化阐释的视角,如从符号学角度解读“鸟鸣”的深层意涵。文章的不足在于缺少历史阐释的维度,并且需要强化主体价值判断。此外,他还推荐了德国哲学家赫尔德的相关理论作为新的研究资源,以丰富文章的学术内涵。

发言人:李格格博士

评议人:余志刚教授

评议人:孙红杰教授

中央音乐学院青年教师邹迪的发言题目为《19世纪初维也纳交响曲场域的建构——以贝多芬中期的第三、第五及第六交响曲为例》。文章以贝多芬中期的这三部交响曲为核心研究对象,从音乐史学与社会学的交叉视角出发,对比探究18世纪下半叶至19世纪初不同社会结构下维也纳交响曲体裁的变化发展,并从七个方面建构了19世纪初维也纳交响曲场域:18世纪下半叶奥地利宫廷社会与作曲家、交响曲表演创作、贝多芬自由作曲家身份形成条件、1819世纪之交维也纳音乐生活变化、贝多芬维也纳时期交响曲创作场域、以贝三为中心的早期接受问题以及独立场域初形成情况。论文依托于传统史料,尝试使用布迪厄的理论观念,将作曲家创造力(主体)与社会结构(客体)相连接,期望更全面地洞察交响曲体裁的发展。评议人汪申申教授认为该研究选题采用社会学研究方法颇为合适,不过论文存在结构过于宏大、内容不够深入的问题,同时还有一些用词不当之处。其中,对于“海顿的赞助人制度”这一表述是否修改为“供养制度”,存在一定争议,需进一步结合历史语境与学术规范加以探讨。评议人刘小龙教授指出,论文整体较为分散,结构不明确,聚焦点不清晰,文章梳理也不够充分,文章所选用的第三、第五、第六交响曲之间的关联性也未得到体现。文章重点应置于19世纪维也纳交响曲场域上,而非仅仅聚焦于贝多芬的交响曲。此外,论文中的例证过于普遍,缺乏深入性和独特性,建议寻找具体依据和一手资料。

主讲人:邹迪博士

评议人:汪申申教授

评议人:刘小龙教授

浙江音乐学院青年教师田淑颖的发言题目为《德彪西交响素描〈大海〉中的瞬间与永恒》。文章从三个部分着手,深入探讨了德彪西交响素描《大海》中瞬间与永恒的共存现象。第一部分以音乐文本分析为出发点,揭示了《大海》表面琐碎无序实则深度连续与统一的艺术特色。作者指出,该作品不仅体现了德彪西个人情感风波与艺术体悟的交织,还反映了现代主义艺术思潮下瞬间性美学对传统永恒性美学的冲击与融合。第二部分通过详细分析乐章结构、音乐动机及和声进行,论证了《大海》如何以独特的音乐语言展现时间的复杂性与流动性。第三部分借鉴柏格森的“绵延”理论解释了《大海》中瞬间与永恒相互渗透、彼此依存的时间感知,指出这部作品是德彪西对现代时间观念深刻理解的艺术表达。评议人何平教授指出文章立足文本,采用以小见大的手法,按照文本、背景、美学、社会四个维度层层递进展开论述,呈现出宏大叙事的特征。文章结合德彪西的婚变过程,采用实证主义的方式,以瞬间和永恒相结合,展现出思辨的思维特点。值得商榷的问题在于文章对于瞬间和永恒的分析似乎是在印证德彪西印象主义的风格,而非提出新观点,建议应具体阐述“瞬间”与“永恒”的音乐结合过程;文章忽视了象征主义对德彪西音乐的影响,未能跳出古典主义的音乐分析框架;文章所借鉴的哲学理论虽具有普适性,却缺乏与音乐的密切贴合。评议人伍维曦教授指出文章在文字表达、选题立意方面都表现出色,三个章节意图清晰,值得更深入的研究,甚至每一个章节均可写成一篇独立的文章。在具体建议上,伍维曦教授提出了多项富有启发性的意见。如引入精神分析方法以丰富理论维度、将柏格森的时间观念与东方的哲学思潮加以结合以拓展视野、强调音乐细节与理论相互对应以确保说服力。

undefined

发言人:田淑颖博士

评议人:何平教授

评议人:伍维曦教授



文稿:修宇

摄影:徐振宇

责任编辑:孙艺菲

审核:李勇 孙雅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