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中国音乐家协会·西方音乐学会·2025年第五届青年学者研讨会会议综述(三)
2025年10月12日 点击:[]
2025年10月11日上午8:30,“2025·济南·西方音乐学会第五届青年学者研讨会”第二天的发言正式拉开帷幕。第三场发言由中央音乐学院刘小龙教授主持,上海大学青年教师黄琼琼、中国音乐学院牟笑飞副教授、西安音乐学院青年教师王辉、北京体育大学青年教师韩江雪依次进行了论文宣讲。
主持人:刘小龙教授
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青年教师黄琼琼的发言题目为《民族文化建构、文明交流互鉴——阿道夫·伯恩哈德·马克思与19世纪德意志音乐》。她的发言主要包括五个部分。第一部分论述文章切入视角,指出19世纪欧洲民族话语从静态“民族性格”向动态“民族性”转型,并提出可以借助杜赞奇的“硬/软边界”理论加以解释。第二部分梳理A.B.马克思的思想渊源与理论框架,阐明其民族性观念的哲学基础。第三部分分析了A.B.马克思通过音乐评论、理论著述等多重实践建构德意志音乐认同的具体路径。第四部分揭示了A.B.马克思民族性建构的核心逻辑,即通过对他者(法国、意大利等)的参照、对抗与吸收完成自我定义,体现“文明互鉴”特征。第五部分阐述了A.B.马克思的“有根世界主义”:通过强调德意志音乐的独特性同时主张文明互鉴,在民族认同与国际交流间实现辩证统合,影响跨越德英两国。文章指出,A.B.马克思案例揭示了民族性建构本质上是跨国对话,通过与他者参照完成自我定义。评议人安宁教授肯定了该论文的四个优点:一,选题恰当,A.B.马克思的相关理论成果在当下仍有较为突出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且与“文化自信”等国家政策指向相契合;二,逻辑清晰,从宏观文化背景逐层深入至具体论述;三,语言流畅,论文结构自洽完整;四,文章包含诸多精辟的格言警句,具有理论价值。存在的问题包括:题目聚焦“民族文化建构”,但内容更侧重民族音乐,需补充说明;译名“马克思”易引发误解,建议调整以避免歧义;关于“absolute Musik”的中文译名值得再推敲;另有笔误多处需修改。评议人王丹丹教授指出文章具有四点创新:一,突破了狭隘民族主义认知,揭示了民族性与世界主义的张力;二,整合了多元理论工具;三,系统梳理了公共音乐实践;四,以德勒兹模型重构了音乐民族主义认知。文章存在五方面问题:一,民族性与世界主义张力的内在机制阐释不足;二,实践路径及社会反响分析不详;三,音乐与社会变革互动机制探讨不深;四,回避了跨文化交流中的误解冲突问题;五,过多专业术语缺乏阐释,且部分表述需注意中文语境。
发言人:黄琼琼博士
评议人:安宁教授
评议人:王丹丹教授
中国音乐学院副教授牟笑飞的发言题目为《瓦格纳演出体系显微例证:拜罗伊特节日剧院及其音乐节》。文章首先通过解构“演出体系”概念的三重构成——名词、抽象定义与经验内涵,深入分析瓦格纳《告友人书》中涌现的核心要素,论证了建构“瓦格纳演出体系”这一高抽象度概念的可行性。在此基础上,论文梳理了该体系的概念层次抽象过程,逐层提炼为主体、本体、客体、受体和载体,五大理论概念建构演出体系路径。随后,文章采用“显微例证”的方法深入考察了体系主体,揭示了瓦格纳如何融合基督教新教精神与德国古典哲学,形成其独特的元哲学基底。在体系载体层面,分析了节日剧院和音乐节两种重要形态。文章最后指出,瓦格纳演出体系的系统性建构不仅具有历史研究价值,更为当代思考中国音乐文化传播体系的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镜鉴与实践参照。评议人杨九华教授肯定了论文的跨学科视角与显微例证研究方法,认为其成功解释了拜罗伊特音乐节持久影响力的空间、时间、精神三个维度原因。文章的不足在于:一,“演出体系”概念需明确出处及与瓦格纳“整体艺术观”的关系;二,如何将其运用于中国实践需进一步论证;三,关于“新教底色”的论述应更谨慎,建议以“欧洲神话”为底色并增加时间节点;四,第二部分标题建议改为“哲学基础”而非“元哲学”。评议人杨晓琴教授肯定了论文研究视角新颖、资料扎实、逻辑清晰,同时提出了五点问题:一,需明确“演出体系”与“整体艺术观念”的区别,界定演出体系的特殊性;二,副标题仅涉及载体,不够全面,建议斟酌;三,显微例证法能否从三个视角实现“以小见大”值得思考;四,各部分虽清晰但缺乏体系化关联,未呈现共同作用机制;五,结语从瓦格纳体系跳至中国音乐演出市场显得唐突,二者关联及如何指导中国实践需补充衔接。
发言人:牟笑飞
评议人:杨九华教授
评议人:杨晓琴教授
西安音乐学院青年教师王辉博士的发言题目为《当代巴洛克音乐表演的“本真性”风格探究》。文章第一部分以HIP(历史知情表演)相关概念及研究趋势的回顾为发端,梳理了从“复古演奏”到“原真演奏”的风格探析及哲学美学论争,阐明了“本真性”作为巴洛克音乐表演研究的核心概念,旨在通过还原历史乐器、演奏技法和音乐语境实现对作品的忠实演绎。第二部分结合巴洛克小提琴演奏实践的理论研究,以大卫·博伊登关于巴洛克小提琴的研究为基础,深入分析了杰米尼亚尼《小提琴的演奏艺术》与利奥波德·莫扎特著作中关于装饰音演奏原则的论述,揭示了意大利与德国装饰音演奏技法的异同。第三部分探讨了从HIP到“原真演奏”的发展脉络,分析了音乐表演风格的认同与选择问题,指出音乐美存在于接受者主体与声音客体之间的关系中。文章最后强调,在多元化风格并存的当代语境下,“本真性”不再仅仅依托过去,所有实践都将成为历史风格中的珍贵附加,为巴洛克音乐表演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镜鉴与实践参照。评议人余志刚教授对论文的语词、引用等细节部分提出了修改意见,如摘要中“试图进行”的重复动词应删减、库克观点应改为直接引语并调整注释位置、关键词排序前后不一致等。评议人刘小龙教授肯定了文章对HIP的发展回顾具有学术价值,对于中国传统音乐的演奏具有借鉴意义,并且增添了演奏的具体分析。与此同时,文章需要注意关键术语翻译的问题,需要深化对原始文献的理解,并建议对改编差异以及其与意大利协奏曲创作的关联进行对比研究。
发言人:王辉博士
评议人:余志刚教授
评议人:刘小龙教授
北京体育大学青年教师韩江雪的发言题目为《简约主义舞剧音乐的风格实践与文化隐喻》。文章论述了简约主义风格于20世纪60、70年代在音乐与舞蹈领域的平行兴起。音乐上,以赖利等为代表的作曲家,运用相位移动、重复音型等技法,创造出非叙事性、注重过程的音响结构。与之呼应,后现代舞蹈通过对身体“物质性”的强调及重复性编舞策略,摒弃了传统的情感叙事与技巧中心主义,从而在美学基底上与简约主义音乐形成了天然契合。文章通过对比分析两部核心作品,揭示了音乐与舞蹈互动的多元模式:《相位》可视作音乐结构的直接转译,实现了两者在形式上的同构;而《格拉斯乐段》则更具转折意义,它不仅是简约主义音乐进入主流视野的标志,更展示了舞蹈如何超越对音乐的简单诠释,转而与之共同构建一个完整的剧场隐喻系统。在此,重复性的音乐与动作不再是单一的形式手段,而是升华为对现代都市生活中个体异化、机械循环与社会同质化的深刻批判。评议人孙国忠教授肯定了选题的新颖性和研究的可延续性,但指出文章尚未达到发表水平,需深化论述。文章的三个核心问题在于:一,第二部分标题“简约主义风格的舞剧音乐创作”不准确,因为所涉音乐并非专为舞蹈创作,需要仔细斟酌;二,第三部分“文化隐喻”概念需深入阐释本体与喻体关系,论证创作理念与实际效果的关联;三,写作格式需要统一。评议人潘澜教授肯定了选题的跨界研究价值,认为音乐与舞蹈的交融研究及简约主义音乐的先锋性与通俗性悖论值得深入。文章的两个核心问题在于:一,需关注音乐与舞蹈各自技术逻辑的对接机制,如:音乐律动与身体律动如何呼应,这一点可以借鉴电影音乐研究中“音画配合”的思路;二,需厘清文化隐喻的来源归属——究竟来自作曲家、编舞还是导演。此外,还建议对比简约主义音乐介入编舞后与传统编舞的差异,并区分“音乐配舞”与“舞台剧协作”两种创作模式的不同特征。
发言人:韩江雪
评议人:孙国忠教授
评议人:潘澜教授
文稿:朱致远
摄影:徐振宇
编辑:薛均尚
责任编辑:孙艺菲
审核:李勇 孙雅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