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首页 |学院概况 |师资队伍 |招生信息 |选课入口 |学术科研 |实验管理 |学生工作 |党建工作 |规章制度
English Version
当前位置: 首页 >> 老版首页 >> 学院资讯 >> 学院要闻 >> 正文

[山大视点]李平:画笔下的艺术人生

2016年12月20日 孙心笛 王芝媛 加朵朵 点击:[]

 

李平,山东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山东省美术家协会主席团委员,山东省美术家协会油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山东省油画学会理事,山东省文联东方书画院副院长,山东省文化艺术科学“十二五”重点学科美术学专业学科带头人。2016115日至15日,由山东大学、山东省文化厅、山东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共同主办的“寻源问道——李平美术作品展”在山东省博物馆隆重举行。该展览推出了李平教授的油画作品160件,涵盖了他1986年至2016年期间的写生与创作作品。

 

李平教授作品:《山坡上的古树》,创作于1990年

 

这是一次跨越30年艺术探索历程的展览,细心的参观者能够从画作的标签上看出每一幅作品的创作年代,也能够从中感受到创作者不同时期艺术理念与风格的变迁。结合这次画展,记者对李平教授进行了专访。

 

“寻源问道”,是回望和追寻,也是探索与展望

 

进入李平教授的工作室,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三层楼墙面上满满当当的画作。似乎是看出了记者的惊讶,李平教授打趣道:“我工作室的墙壁应该是最不浪费的了。”这些画作内容不同、尺寸不一,都在诉说着创作者不一样的艺术人生。

 

李平教授对家乡有非常深厚的情感。他始终认为家乡洒满阳光的农舍田园是最富有魅力的所在,而根植于父母兄长的人生信念给他提供了前行的动力,学艺路上师长亲友的关切更使得他内心充满了感激之情。

 

李平教授作品:《沂蒙之晨》,创作于1991年

 

 

 

 

 

这一次画展展出的,既有他早期倾向于古典风格的作品,也有出国留学期间、乃至于近年来探索具有表现性的艺术作品。但是,无论怎样变化,李平教授始终秉承的都是艺术教学与创作兼顾、技能实践与学术理论并重的原则。他说:“我有机会多次走出国门,为追寻艺术而求索。从圣彼得堡到慕尼黑,从维也纳到佛罗伦萨,从罗马到威尼斯……这些艺术圣城深厚的文化积淀和辉煌的艺术成就,能够让每一个热爱艺术的人懂得如何去尊重传统和敬仰先贤。”也是在这期间,他开始了更多的思考。“具象与抽象、技法与理念、传统与现代、民族精神与地域文化、生活习俗与审美理念等等。我的艺术观念,也就在这种思考中慢慢地演变推进。”这种探索与追寻,就是一种执着的“寻源问道”。

 

同时,李平教授还特别强调自己对于艺术教学的感悟。他认为,从事艺术教育是一项神圣的事业,画笔不仅可以书写美景,也可以教化人心。他很注意与学生的相处,并从中发现学生学习、思想方方面面的情况。他说:“在艺术教学中,我既能够研究艺术教学与艺术创作,同时还有机会与蓬勃向上的年轻的艺术学子们一起‘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地探讨艺术与人生,这是一种职业的责任与使命,同时也是一种人生幸运和精神富足!”

 

不忘初心,不断前行

 

李平教授自童年起就对美术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小人书上的图画、小说中的插图、墙壁上贴的年画,都让他心驰神往,一幅看似寻常的图画都会在他脑海中展现出一种别样的意境,一种有别于现实生活的神秘魔幻的空间。这使得他幼小的心灵慢慢滋生出一种对艺术的钟情和对图像世界的迷恋。对于李平来说,以艺术为核心的生活模式从少年时代就已经开启了。小时候的他,每当看到好看的小人书都会情不自禁地临摹,每当看到比他年长几岁的二哥与邻村小伙伴一起画画,自己都学着他们的样子,偷偷临摹他们贴在墙上的那些画作。临摹的多了,自然比同龄人画得好,也就容易得到邻里乡亲的赞扬,“人在夸奖赞扬的氛围中和在批评打击的氛围中成长是不一样的”,他说。在这种影响下,李平对艺术的感情日渐浓厚。

李平教授作品:《青岛——从观象山向天主教堂眺望》,创作于2014年

 

 

延续着对美术的喜爱,李平最终走上了美术高考的道路。与其他追求艺术理想的同龄人相比,生长在农村的李平在小学、初中、高中阶段都没有专业的美术班和美术老师,有的仅仅是一份对美术的热爱和执着。在那个文化课至上、研习绘画一定程度上被视为“旁门左道”的年代,他追求艺术的旅途并不顺利。老师不止一次劝他放下画笔,因为在老师看来,只要他努力学习,自然有希望步入大学之门,而这个结果远比学美术来的令人满意。他感恩老师对他的关怀,但那个时候的他,已经对美术无法割舍,心里也早有了自己的理想与追求,那就是要一辈子与绘画相依为命。

 

李平说,他的童年到青年时代的艺术人生,是由赞誉与批评、希望与绝望谱写的。好在有家人与朋友的支持、鼓励,李平从中汲取了自己前行的动力,求学之路几经周折终于步入正轨——以优异成绩考入艺术学院并进行系统的专业学习。毕业后,他来到山东大学执教,继续自己的美术研究。

 

进入教师行列,教书亦律己

 

求学时代的李平,满心想的是如何实现自己的艺术理想,却从未想过自己将来会从事美术教育,对老师这个身份也没有产生过特殊的情怀。如今回首往事,他很庆幸人生中的某些机缘。

 

大一时,李平获得了在寒假协助老师教课的机会。在那次教学活动中,他收获了前所未有的快乐,也从中明白了“教学相长”的真正含义,同时老师对他的工作表现也很是赞赏。这次教学以后,李平又陆陆续续被邀请讲过几次课。在这些经历中,他渐渐感受到了辅导学生的乐趣,在教会学生的同时,自己的学识也得到了延展。他逐渐意识到,做老师是追求自己理想的最好选择。他说:“我有幸在这个领域中从事教学,同时又有着充裕的时间进行艺术创作,我心满意足。非常感恩有幸从事教育事业,就算是将来退休了,我也会对这份职业充满留恋。”

 

在教学与创作中,不管对自己还是对学生,李平都严格要求。他说:“不管局外人是否将教育事业看得崇高,我们自己必须将艺术教育事业当成一项崇高、神圣的事业来做,必须有责任感和使命感。无论谁走到这个岗位上,都要培养这种意识!”认真、负责、虔诚且满怀感恩,是这位老师对待艺术教育事业最基本的坚守

 

坚定艺术信念,耕耘艺术家园

 

大多数人认为绘画是需要有天赋的。李平却说,绝大部分人都具有艺术天赋与潜能,艺术需要倾情喜爱,重要的是看他是否能够发自内心地去喜爱艺术。艺术创作需要自由想象的空间和自由创作的空间,但同时艺术创作又是一项艰苦的劳动,需要付出巨大的辛劳,万不可自由散漫,一日暴十日寒。在他看来,老师不仅要敬业,还要教育学生敬业,只有这样,学生才不会懈怠。关于勤奋,他身上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一幅画有时要画一两个月、半年,甚至更长的时间。

 

平日里,李平常研习哲学、艺术、科学方面的书籍。不同学科间知识的相通交融,会给他带来更多创作灵感。有人用“功成名就”这个词来评价他,他自己的反应却是,“哪谈得上什么成功,只有不断的研究和探索”。他认为自己的事业刚刚起步,离成功还有相当远的距离。

 

谈起未来的规划,李平说:“深入研究当代社会背景下艺术教学和艺术创作是今后工作的核心内容。”他将继续深入研究当代语境下的艺术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用科学、务实,且富有前瞻性的学术理论指导艺术教学。另外他认为,对于艺术创作,既不能拘泥于写实性艺术的研究,也不能局限于表现性艺术的探索,而是要在不断揭示二者共性规律的基础上,致力于对艺术本质规律的深刻表现和对艺术作品的寓意性、思想性及形式美的表达。他说:“至于今后艺术表现形式将以怎样的面貌呈现,我相信是随着艺术探索轨迹的发展而演变的”。

 

李平教授每日作画至凌晨才休息,还特意将工作室安置在离学校和住所步行十几分钟之内的地方,以此将路上省下的时间用来作画。但他并不因此感到劳累和辛苦,相反,这样的生活使他的人生充实而富足。“对我而言,绘画是一生的职业。因此,对艺术理论与技能的研究和对艺术至高境界的追求,便成为一种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绘画之于我,还是一种所爱,一种与生俱来的生命中不可或缺的精神需求。因此,能够每日作画,是一件幸福快乐的事、令人陶醉的事。”

 

李平教授作品:《长岭——壮美的山岗》,创作于2014年

 

 

采访结束后,记者得到李平教授赠送的画册,并听他讲起了画册的封面故事。封面上的这幅画,他并不认为是自己画的最满意的一幅,仅是因为写生这件作品的特殊经历使他对此备加珍惜。这是2014年在青岛崂山写生时的作品,李平在山坡上行走时不慎扭伤了右脚,固定画架的一个螺丝也不知滚落到何处,画架支撑不起来,脚扭伤了,山风劲吹,又找不到避风处,一米六乘一米八的大画框如何支撑?李平忍着剧痛,心中暗自不服:“我不信今天这画就画不成了!”听他回忆当时的场景,“我半跪着用绳子捆绑住画架螺丝脱落处,之后用了近一个小时的时间,先将画架连同画布倚靠并捆绑在一块巨石上,在画架的四方拉起绳子固定。然后,就忍着伤痛,左脚支撑着身体,受伤的右脚做稍息状,画了一整天……”

 

李平教授对待艺术虔诚真挚的态度,坚韧不拔的毅力,执着探索的精神,让人敬佩。记者不禁感慨,与这样一位有生命力、有追求的老师交谈艺术,如画一般美好。

 

 

 

 

 

 

 

 

 

 

 

 

 

 

 

上一条:“艺彩新锋新人美术个展-董晓丽”及“视觉的纯度-董晓丽艺术作品展”在山东美术馆和山东大学艺术学院美术馆同时举办 下一条:山东大学艺术学院吕小凤老师独唱音乐会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