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返回>>

以实践筑牢国家安全之基,以担当谱写教育强国新篇——山东大学筑安艺行社会实践团队赴山东博物馆、中国海军博物馆等地开展实践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及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践行总体国家安全观,筑安艺行社会实践团队于近日赴山东博物馆、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博物馆、良渚遗址、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中共一大会址等地,开展“牢记国家安全,践行教育强国”主题实践活动。通过沉浸式研学、互动式体验与专题研讨,团队成员从多维度深挖国家安全内涵,以青年行动诠释责任担当。

文化安全:溯源文明根脉,守护精神家园


文化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安全是国家软实力的基础,只有确保文化安全,才能有效推动国家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增强文化软实力。在山东博物馆“海岱日新”历史文化展厅,团队成员通过数字化互动展项,亲手“复原”龙山黑陶纹饰,并参与青铜器纹饰解读工作坊。文物修复专家现场演示蛋壳陶修复技艺,令成员惊叹于古人工匠精神的同时,更深刻理解“保护文物就是守护文明基因”的意义。团队成员张梓曦在研讨中感慨:“每一道纹路都是历史的密码,文化安全不仅需要技术传承,更需要代际接力。”

良渚文化遗址的实地考察则让团队触摸到中华五千年文明的源头。在当地负责人的带领下,成员模拟良渚玉器钻孔工艺,并通过三维建模技术“走进”古城水利系统。团队成员刘雨菲在实践日志中写道:“良渚的‘实证中华五千年’不仅是一句口号,更是文化自信的底气。守护这份遗产,就是守护国家软实力的根基。”

军事安全:铭记血火历史,筑牢钢铁长城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博物馆内,团队成员登上退役潜艇“长城191号”,在狭小的舱室中感受官兵的日常战备生活。通过VR模拟系统,成员“参与”亚丁湾护航行动,体会现代海军维护海洋安全的使命。在济南舰模型前,退役海军军官讲述南海维权故事,团队成员杨春白雪深受触动:“军事安全不是抽象的词汇,是无数人用生命捍卫的底线。我们虽不穿军装,但捍卫主权的信念同样坚定。”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参观则是一场直击心灵的警示教育。团队成员在“万人坑”遗址前肃立默哀,并通过幸存者影像资料了解历史细节。团队成员刘家诚在分享会上讲道:“纪念馆的每一块砖都在提醒我们,没有强大的国防,就没有和平的今天。青年必须成为国家安全最坚定的捍卫者。”

政治安全:赓续红色血脉,坚守初心使命

在中共一大会址,团队成员通过实地学习,回顾了中国共产党从诞生到壮大的光辉历程。在讲解员的带领下,成员们认真观看了大量珍贵的历史文物、照片和文献资料,详细了解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背景、过程及其历史意义。团队成员在党旗前庄严宣誓,重温入党誓词,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

通过实地学习,团队成员深刻认识到,政治安全是国家安全的根本保障。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政治安全是国家长治久安的核心。团队成员车子轩在总结中写道:“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要坚定不移地跟党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青年行动:从理论到实践,以微光汇星河

实践期间,团队聚焦青少年群体,在济南市柳行社区开展“国家安全微课堂”线下宣讲活动。成员通过趣味问答、情景模拟、手绘主题画等多样化形式,向社区儿童生动普及文化、军事、生态等多维度国家安全知识。活动中特别设置“国家安全知识有奖问答”环节,以互动形式激发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围绕“保护文物”“节约资源”“维护海洋权益”等主题展开互动,孩子们踊跃参与,在轻松氛围中深化对国家安全的理解。活动尾声,团队为积极参与的青少年颁发“国家安全小卫士”荣誉奖状,鼓励他们从小树立国家安全意识,厚植家国情怀。


此外,团队结合实践内容精心制作“国家安全微课堂”短视频,通过宣讲人科普讲解、案例剖析等形式,将国家安全理念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视听内容,进一步扩大宣传覆盖面。活动期间,团队还系统梳理实践成果,产出一份翔实的调研报告,为基层国家安全教育提供青年视角的创新思路与实践参考。未来,团队将持续探索寓教于乐的科普模式,推动国家安全意识在青少年群体中落地生根。


结语:国家安全无小事,青春践行正当时

通过此次实践,筑安艺行团队深刻认识到,国家安全是一个多维度的系统工程,涵盖政治、军事、文化、生态等多个领域。团队成员不仅在实践中加深了对国家安全内涵的理解,更以实际行动践行了青年一代的责任与担当。未来,团队将继续深耕国家安全教育,以知促行、以行践知,为筑牢国家安全屏障贡献青春力量。


孙先运 刘家诚

张梓曦 刘雨菲

指导教师 赵根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