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返回>>

艺述甲午·丹青绘史—艺院学子赴刘公岛开展社团风景线实践活动

为深入贯彻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要求,以用艺术诠释历史,以实践传承精神为目标,222日,山东大学学生红色经典艺术作品学习研习会前往山东省威海市刘公岛甲午战争纪念地,开展艺述甲午,丹青绘史主题实践活动。活动聚焦甲午战争历史与艺术表达的关联,通过实地考察、学术讲座及史料整理,探索艺术在历史教育中的独特价值。

4F93F

在刘公岛博物馆中,红研会系统观摩馆内甲午战争主题展区。在讲解员引导下,重点研析晚清至近代以甲午战争为题材的纪实艺术作品,包括《点石斋画报》的战役版画、日军随军画师的战场速写,以及战后反映社会变革的水墨作品。展览中,北洋水师装备设计图、战舰模型与艺术作品的并置陈列,直观展现了军事技术与艺术记录的互动关系。

356B8

后又登上按1:1比例复刻的定远舰遗址,结合舰体结构解析与历史档案,分析铁甲舰设计中的功能性美学。活动中,威海市甲午战争研究会专家现场讲解舰载武器图纸的绘制逻辑,指出其线条比例、剖面图技法对近代工业美术的影响。团队成员通过测绘记录、影像采集,对比原始图纸与实物细节,深化对历史实物艺术价值的理解。

340CA


最后,团队参加威海市文史专家围绕甲午图像史在海军基地展开专题讲座。专家指出,甲午战争期间的战地摄影、军事地图及士兵日记插画等,构成了独特的视觉史料体系。例如,英国随军记者拍摄的威海卫战场照片,为研究清军布防提供了实证;而日本《风俗画报》刊登的战时速写,则揭示了战役的战术细节。这些图像资料不仅补足了文字记载的空白,更成为当代艺术创作的重要参考。

33009


甲午战争虽已过去百余年,但其通过艺术载体持续影响着公众的历史认知。无论是战时的纪实创作,还是当代的抽象重构,艺术始终承担着记录、反思与传播历史的功能。山东大学团队通过此次实践,进一步验证了艺术在历史教育中的独特价值,为跨学科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文:王靖博

图:王靖博、吴雨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