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返回>>

红烛之光·讲述他的育人故事|艺术学院美术系教师团队

丹青绘初心 德艺铸师魂

在山东大学校园里,有这样一个集体:他们以笔墨为犁,深耕艺术教育的沃土;以师德为炬,照亮学生成长的道路。他们便是艺术学院美术系的老师们。多年来,这支队伍始终高擎立德树人旗帜,锚定文化“两创”坐标,在教学科研、艺术创作与文化传承中协同发力,用集体的智慧与坚守,书写着一段段温暖而厚重的育人篇章。


以团队之力,筑强育人根基

山大美术学科的百年积淀,是美术系育人的底气所在。自20世纪30年代起,这里便为国家培养了大批艺术领域的栋梁之材,深厚的历史底蕴与学术根基,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美术教育工作者。2001年艺术学院正式建立后,美术系依托学校平台优势,诚邀全国美术领域的名家学者以全职或兼职方式加盟。目前,数位在业界学界的杰出人才受聘担任高层次人才。他们以深厚的学养、广阔的艺术视野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搭建起学科发展的“快车道”,为师生提供了对接行业顶尖资源的平台,引领山大美术在新时代攀峰致远。

在核心教学团队建设上,美术系现有专任教师16人,其中高级职称教师10人,占比超60%。队伍中既有深耕教学一线30余年、深谙艺术教育规律的资深教师,也有兼具创新活力与实践能力的青年骨干,形成了“老中青”梯队合理、传帮带机制完善的师资格局。他们拧成一股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以集体的专业素养与育人热情,为山大美术学科的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以知行合一,彰显育人实效

美术系的老师们始终坚信,优质的艺术教育离不开教学、科研与实践的深度融合。多年来,他们以集体为单位,在学术探索中攻坚,在教学创新中突破,在实践历练中赋能,让育人实效在点滴积累中不断彰显。

在科研领域,老师们组队攻关,围绕中国画写意体系、石窟文化保护等关键方向深入研究,累计获批国家级项目5项。阮荣春教授牵头的《中国画写意体系研究》获批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填补学科国家级重大课题空白。校史主题创作更是成为彰显学科文化担当的亮眼名片,房静、姚榕华的校史题材作品先后斩获国家艺术基金,郭笋的校史主题作品成功入选第十四届全国美展,美术系在全国美术界树立起高校校史主题创作的“山大范例”,产生广泛而深远的行业影响。与此同时,团队科研成果持续丰硕,累计斩获5项省部级项目,20 余件作品入选国家级展览、200 余件作品入选省级展览,发表 20 余篇重要学术论文,荣获 60 余项省部级以上奖励。每一项成果的背后,都是老师们无数个日夜的潜心钻研与集体智慧的结晶。更值得骄傲的是,由美术系主办的《中国美术研究》期刊成功入选 CSSCI(艺术类)收录集刊,标志着学科学术影响力跻身全国同类院校前列。

教学创新上,老师们更是群策群力,不断探索更贴合艺术人才培养的模式。作为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美术系的课程建设始终走在前列。《艺术考察》获批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在线示范课程,《沙海丹青—西域壁画的前世今生》入选国家文物局“文博精品共享课程”。两门课程均获国家级认定,为全国艺术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彰显山大特色的创新路径,彰显教学创新实力。

艺术实践是美术系育人的重要抓手。老师们始终坚持“以赛促学、以展育人”,一方面积极参与高水平赛事,为学生树立榜样。王进老师中国画作品《绽放的城》入选第十二届全国工笔画作品展,持续扩大山大艺术在全国重要展事的创新影响力。董晓丽老师受邀参加“第十四届弗洛伦萨国际艺术双年展”,将山大艺术声音传递至国际舞台。另一方面,老师们悉心指导学生创作,鼓励他们参与各类展览与赛事。近五年,学生作品入选国家级展览 15 件、获省级奖励 60 余项。每一份成绩的取得,都离不开老师们的耐心指导与集体培育。

平台建设同样凝聚着美术系全体老师的心血。从推动成立山东大学雕塑艺术研究中心、中国美术研究中心,到申报书法艺术教育研究中心;从多次奔赴新疆,与克孜尔石窟研究所洽谈合作,到共建“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助力学校成为教育部中国石窟文化联合研究生院联建单位(且是唯一以艺术学科牵头的联建单位),每一个平台的落地,都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实践与研究空间,让育人的舞台不断延伸。

以文化为魂,厚植育人情怀

“用艺术传承文化,用文化滋养心灵”,这是美术系老师们坚守的育人理念。多年来,他们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与校史文化融入育人全过程,让学生在艺术创作中传承文化基因,厚植家国情怀与教育担当。

校史是美术系育人的鲜活教材。老师们共同策划、承办了一场场校史主题美术活动。山东大学120周年校庆美术大展上,200 余幅师生作品既是对校庆的献礼,也是育人成果的生动展示;“弦歌不辍 赓续华章 —— 山东大学重大主题美术大展”中,老师们通过艺术创作,宣传优秀教师团队、一流学科与杰出学者,让学生在欣赏作品的同时,深刻感受山大人的奋斗史与山大基因;“烽火弦歌 —— 抗战中的山大人”主题美术创作展里,老师们用画笔再现抗战时期山大人投笔从戎、学术报国的历程,将展览打造成沉浸式的爱国主义教育课堂。每一场展览的筹备,从主题构思到作品创作,再到布展呈现,都凝聚着老师们的集体心血,也让文化育人的种子在学生心中悄然扎根。

弘扬教育家精神,是美术系老师们对“师德”的集体践行。他们积极响应时代号召,共同举办“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重要回信精神三周年主题画展”“以德而耕,拾获山河 —— 山东大学弘扬教育家精神主题美术大展” 等活动。创作过程中,老师们带领学生走访优秀教师,聆听教书育人的感人故事,再将这些故事转化为一幅幅生动的画作。在集体创作与展览中,学生不仅提升了艺术技巧,更深刻理解了“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内涵,树立了向优秀教育者看齐的理想。

为了让文化育人融入校园日常,老师们还主动承担起繁荣校园文化的责任。美术系承办 “海岱墨缘——苏士澍、连辑、骆芃芃金石书法篆刻作品展”,让学生近距离感受金石书法的魅力;举办“意无尽——李学明中国画作品展,作为山东画家近十几年来唯一一次在中国美术馆举行的个人展览,彰显学院在国画领域的学术实力,有力提升了学校在全国艺术教育领域的文化美誉度与品牌辨识度;推出“看见 —— 王力克油画作品展”,展现油画艺术的独特风格。此外,美术系还连续多年承办山东大学艺术节,策划百余场画展,惠及一校三地师生,让“艺术山大”的氛围愈发浓厚,让文化育人渗透到校园的每一个角落。

每年,美术系还会组织师生赴全国各地开展艺术考察,推进“五育协同”重大工程艺术创作,真正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在新疆,他们带领学生走进石窟,将石窟文化与民族风情转化为创作素材;在革命老区,他们引导学生挖掘红色故事,用画笔再现革命先辈的奋斗历程。通过“艺术 + 科研 + 思政”的深度融合,学生不仅提升了创作能力,更增强了社会责任感,真正实现了在实践中学习,在创作中成长。

以交流为桥,拓展育人视野

他们积极推动国际文化交流,让学生在与世界的对话中拓展视野,让中华优秀书画艺术走向国际舞台。

2024年,美术系策划举办“中韩书画 墨彩交融”交流展,吸引中韩百余位艺术家、学者及师生深度参与。这场展览不仅为师生搭建了跨文化交流的平台,更增进了中韩两国人民的文化理解与情感交融。

2025年,邢小震、董梅两位老师赴韩国参与当代韩中书画交流展,现场联袂创作并宣介学院教学理念与育人成果,推动达成校际合作共识,为后续师生交流打下坚实基础。

从齐鲁沃土到国际舞台,从赓续红色血脉到礼赞教育担当,山东大学艺术学院美术系,始终以集体的坚守与创新,在艺术教育的道路上稳步前行。未来,这支队伍将继续深耕学科建设,创新育人模式,用丹青笔墨描绘育人新蓝图,以德艺双馨铸就师魂新篇章。


编辑:薛瑾

审核:朱伟 李勇 姚榕华 孙雅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