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中国音乐家协会·西方音乐学会·2025年第五届青年学者研讨会会议综述(四)
2025年10月12日 点击:[]
本次研讨会的第四场发言在11日下午举行,由四川音乐学院杨晓琴教授主持,四川音乐学院青年教师王娜娜和安庆师范大学青年教师张源宁先后进行发言。
主持人:杨晓琴教授
王娜娜的发言题目为《“谁读懂了伊莎贝拉?”——贝勒维尔的救赎之声诠释》,她以贝勒维尔对《恶魔罗伯特》中伊莎贝拉咏叹调的改编为研究对象,指出其改编与男性改编存在明显差异。男性改编多与对《恶魔罗伯特》受欢迎曲调的集合为特征,呈现了对原作的“群像式汇编”,而非对伊莎贝拉独一女性形象的塑造,以求满足业余女性市场的需求。并提出这类导向女性市场的改变暗含着男性凝视下对女性的刻板印象。相对而言,贝勒维尔则保留了旋律框架与曲式结构,通过变奏技巧来强化救赎主题,并回应了文本中的关键词汇。可以说,贝勒维尔通过巧妙的技巧运用,既抓住了伊莎贝拉的绝望情绪,又忠于了原作。最后,作者指出可以从威廉·冯·洪堡的翻译理论入手,观测贝勒维尔在炫技之下对原作的“回归”。评议人汪申申教授对19世纪音乐改编与男女性作曲家改编风格之间的联系提出了质疑。评议人董蓉教授肯定了文章的逻辑结构和作者的演讲风格,并指出文章的两个创新点,一是视角创新,为19世纪音乐史研究增加了性别维度;二是方法创新,引用了洪堡的翻译理论。不足之处在于,对音乐形式的分析仍有空间,对男性改编作曲家相关内容的论述过于笼统、片面。此外,文章多将音乐形式与社会和性别语境直接关联,缺乏音乐文本与社会文本之间的过渡环节,成因分析也应更加丰富。
发言人:王娜娜博士
评议人:汪申申教授
评议人:董蓉教授
张源宁的发言题目为《文化间·语境化·批判性:中塞音乐文化交流研究》。文章就“中塞音乐文化交流”这一主题,从历史脉络、实践形态、理论创新与未来展望三个方面进行探讨,试图从跨文化视角出发,为当代文明对话提供音乐学领域的思考。第一部分梳理了中塞音乐交流的历史脉络,指出当代随着国际格局的调整,塞尔维亚作为中国进入欧洲市场的政治枢纽,与中国的文化交流显著提升。之后具体分析了政治外交对中外音乐文化实践探索的推动作用。第二部分探讨了“一带一路”视阈下,中塞音乐文化在学术层面所取得的成就。具体从塞尔维亚作曲家对中国元素的转化与创新、教育联动、民间互动三个维度进行了分析。第三部分内容是以“一带一路”为纲:中塞音乐文化的互鉴探深与未来展望。最后,作者指出中塞音乐交流的实践表明,不同文化之间并非相互排斥,而是可以补充、融合,通过持续深化这种“和而不同”的交流实践,中塞两国不仅能为各自民族音乐注入新的生命力,更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富有启示的文化范本。评议人孙红杰教授认为,该选题新颖独特,令人耳目一新;史料丰富,具有较大的诠释空间,并且论述条理清晰。不足之处在于,需要对一些问题进行更加深入的剖析与提炼,尤其要紧密结合中国当下的政策,并且需要进一步强化在理论层面的探讨。评议人叶松荣教授认为文章选题很好,不仅总结了中塞音乐交流的历史发展,还从特征、因素等方面进行了具体阐释。不足之处在于:第一,标题学术严谨性不足,过于复杂;第二,表述风格偏于感性,需统一学术写作风格;第三,逻辑与术语的一致性有待加强;第四,建议对文章标题进行优化。
发言人:张源宁博士
评议人:孙红杰教授
评议人:叶松荣教授
自由讨论环节由山东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安宁教授主持,各位资深专家与场内学生进行了积极而深入的交流。
武汉音乐学院的硕士研究生潘佳华提问:随着歌剧的发展,传统音乐研究的方法似乎已经无法胜任对当下歌剧的研究,当代歌剧研究方法应该如何进行新的建构?杨燕迪教授对此进行了解答:50年代以后歌剧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需要很多课题对这一复杂现象进行解读。从某种意义上讲,20世纪后半叶歌剧制作的发展超过了创作,尤其在欧洲,对经典歌剧的新制作成为常态。关于歌剧制作是一个很大的板块,如果要进行相关课题研究,需要聚焦,比如聚焦到某个导演。孙国忠教授从方法论角度进行了补充:不要忽略我们传统的最基本的史学方法,新的理论并不能代替先前我们传统的史学方法,即史料、分析、解读。实证主义虽然是新音乐学所批判的,但它依然是音乐研究的基点,不能一味追求理论、追求“新”。
武汉音乐学院的硕士研究生温天慧提问:20世纪下半叶的音乐已经突破了传统的曲式逻辑和功能和声体系,每一位作曲家都有独特的技法,在分析时应该如何平衡传统音乐分析方法和作曲家的新技术?余志刚教授对此解答:选题决定了方法,选择了现代的作品自然需要采用新的方法,这里面不存在需要平衡的问题。但是,还是建议选题侧重音乐与经典作品。杨燕迪教授随后提醒大家谨慎选择当代作曲家作为研究课题。孙国忠教授也建议硕士论文的选题需要谨慎。李秀军教授表示:在研究“前卫”与“传统”之间的关系上,现在有一种趋势认为越新越好,但是千万不要把我们自己所建立的几十年的研究传统丢失掉。我们要认真学习、钻研以钱仁康先生、于润洋先生为代表的我国音乐学家的学术贡献、学术建树,将他们的学术成果“吃透”。此外还要注意问题意识和研究方法的统一。
哈尔滨音乐学院的硕士研究生曾泽涛提问:在AI时代,当算法代替了作曲家的主体审美,我们所欣赏到的音乐是否还具有真实性或价值?杨燕迪教授解答:AI作曲目前水平较低,仅能胜任电影音乐、游戏音乐、实用音乐等较低水准的音乐创作。叶松荣教授认为凡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音乐就是可行的,反之则不行。同时在选题时,要关注选题的意义在哪里,要将本意与意义的区别搞清楚。杨燕迪教授进行了补充:把握原作的本意很难,但不要脱离文本,不建议完全违背原作的再次制作。要关注诠释是否有很丰富的意涵,而不要套用时髦的理论模式。余志刚教授则特别鼓励将AI工具运用到选题、论文中去,学会向AI提问题。杨九华教授强调我们首先应该注重音乐本体,打好基础;其次要关注人文学科的发展动态和成果。汪申申教授认为研究音乐史方法越多越好,对于经典的研究还不够充分,我国西方音乐研究还有很多空间。
在会议总结中,余志刚教授向主办方表达了感谢,并鼓励大家做一个“纯粹的学人”。潘澜教授肯定了此次研讨会中论文的原创性,指出中国当下西方音乐研究应该拓宽维度,如关注中西音乐交流互鉴。王丹丹教授认为西方音乐学会在当下的中国学术研究界具有重大意义,并指出我们的研究要与当下的文化导向相结合。董蓉教授表示,希望在中国自主话语体系下,西方音乐能够激发出更多潜在的原创性研究。刘小龙教授、孙红杰教授也对此次研讨会表达了认可与赞扬。最后,杨燕迪会长进行了总结发言:伴随着学会20多年的发展成长,青年学者的研究质量和本身的素质都得到了快速的提升。本次研讨会展现了中国西方音乐学会优秀传统的延续、青年学者的成长和丰富的课题。当下中国的西方音乐研究正处在一个大好的环境之下,资料获取的便利性打开了前所未有的前景。会议中议题中的广泛性,也展现了整个西方音乐研究紧跟国际趋势的局面。此外,会议交流也显示出学术研究还有进一步发展的空间,期待青年学者们能够在与当下的结合、文本的深化以及细节的打磨等方面不断精进。
文稿:陈歌、田亦萌
摄影:徐振宇
编辑:范熠文
责任编辑:孙艺菲
审核:李勇 孙雅茹